是肥胖基因害你變胖嗎?(下)
2024 Feb 03 肥胖醫學
今天繼續聊「肥胖基因」,應該有很多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樣。(擋人財路系列?)
先從「單基因肥胖」講起:顧名思義,某種特殊的基因變異就足以導致肥胖。比如在小鼠實驗中著名的「ob基因」,由於此基因的突變導致瘦素(Leptin)缺乏,使得ob/ob小鼠出現嚴重肥胖。
當然,人體又比小鼠更加複雜許多,包括LEPR(瘦素受體基因)、PCSK1 、MC4R、和POMC等基因都跟瘦素有關,而這些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嚴重的早發性肥胖。比如MC4R突變,此類患者會出現食慾過盛、尤其愛好高油脂食物!不過臨床上這樣的案例並非普遍,在一般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0.3%,遠小於過重人口的比例(將近50%)。
/
一般人常見的反而是「多基因肥胖」:包括但不限於ADRB3、BDNF、CNR1、PPARG等基因變異都與肥胖有關。以ADRB3為例,此基因在人體的表現能增強脂肪組織的脂肪分解作用、以及骨骼肌或棕色脂肪的產熱作用。因此,該基因突變的患者容易囤積脂肪,也有較高的風險罹患糖尿病。
拜科技進步之賜,目前已經找出超過1000個基因座被認為與肥胖有關。研究推測每個基因座會影響0.04 BMI(相當於對身高170公分的人增加120公克的體重)。你可能會想:那我身上一定帶有上百個肥胖基因,才會讓我的體重超標很多很多?
問題在於,除了醫學研究之外,民眾甚少有機會去檢驗分析自己的基因。即便你真的做了檢測,根據國外的研究,用「肥胖基因評分」來預測肥胖發生的命中率為43%。如果反過來,抓一群胖子去做基因檢測,則「肥胖基因評分」偏高的人,只佔19%。那我還不如丟銅板,命中率高達50%。
畢竟肥胖是一個複雜的疾病,包括基因、環境、飲食習慣、腸道菌、心理狀態,是多種因素影響之下的產物。所以帶有「肥胖基因」的人也未必肥胖,反之,如果我們找來一群瘦子或者健美選手,也有可能在他們身上驗出「肥胖基因」。
/
說完了單基因肥胖跟多基因肥胖,以往認為他們是兩種相互獨立的疾病,但是隨著科學進步,人們發現單基因跟多基因肥胖幾乎變成了「一家親」,因為他們兩者的基因編碼,往往都跟下視丘飽食中樞的訊號傳遞有關。
是的,關鍵就在於此:我們雖然不能改變「肥胖基因」,但我們可以有效地去控制「飽食中樞」。比如現在風風火火的瘦瘦針(GLP-1受體促效劑),只要能夠降低食慾,幾乎就代表著減重成功。
如果在將來能夠更深入了解這些基因的作用,以後在肥胖的防治上就越有可能進一步「精準治療」。當然,不管你有沒有使用藥物,一定必須配合老方法:飲食控制加上運動。特別是那些讓你感到飽足,而且不容易超過熱量限制的原型食物,一定是減重的優先選擇。
說了這麼多(大家應該都讀到很累了),蔡醫師簡單做3點總結送給大家:
1.肥胖基因確實存在,而且對於肥胖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2.但你未必是因為肥胖基因而變胖,事實上,一般人甚少有機會去檢驗這些基因,驗了也不一定能準確預測肥胖。
3.即使你真的驗出肥胖基因,你也沒辦法改變它。你必須做的事情是健康飲食跟規律運動,這點無論身上有沒有肥胖基因都一樣。
以上是我閱讀文獻並且綜合自己的一些看法,基因醫學博大精深、充滿未知數,如果有基因醫學的專家也歡迎交流補充。
Ref.
The genetics of obesity: from discovery to biology.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volume 23, pages120–133 (2022)